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优美日记 > 正文

【村官日记】脱贫攻坚当“尖兵”

——记共青团十八大代表、江苏省射阳县优秀大学生村官顾昕
“顾书记哎,你舍弃在外好工作回村这几年,吃辛受苦、真心实意为村里和村民干了多少好事,我们大伙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呢!现在你想扩大特色农业面积,形成规模效益,这是好事,我们当然支持。”
“就是,顾书记,按照你计划莫说是流转土地,即使让我们搬迁拆房也干……”伏尽秋来,在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建华村秋播规划村民代表商讨会上,一位年过7旬的村民代表首先站起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获得与会代表们的热烈响应。
眼前这位瘦而干练、戴着眼镜,被众人称之为顾书记的年轻人,何以能赢得村民们如此信任?原来,他就是誉满一方的共青团十八大代表、优秀大学生村官、建华村党总支书记顾昕。
乡情难舍,甘弃“前程”回僻壤
在苏北流传着这么一首民族:“射阳河,八十八道湾,弯弯都是金银滩,棉花白、稻穗黄,虾肥蟹壮鱼儿胖……”的确,全长198公里,承担着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近90%雨涝下泄的射阳河,是大自然赋予沿河两岸人民最为宝贵的资源与财富。
然而,又有谁知道,座落在这蜿蜒漫长射阳河下游一拐弯偏僻处的射阳县四明镇,历史上却因为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而使得当地难以摆脱“贫困”。提起四明镇这个地方,那可真是县里有名、市里上榜,持续多年一直是省里的“经济薄弱镇”。1990年9月,建华村村民顾正勇喜得一子,取名顾昕,寓意自己家庭从此如日升起。
“要想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从小必须让他读好书。”认此道理的顾正勇,虽身居闭塞乡村,但仍倾已所能意图为顾昕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期盼儿子金榜题名走出“穷村”。好在顾昕从小就聪明听话,学习十分用功,并没让他操什么心,寒窗苦读12年如愿考上江苏教育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穷村走出,进入省城,深知父母供他就读不易的顾昕,一如继往勤学苦读,?2010年8月被学校党组织吸纳为党的一员。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更何况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人才。刚上大四,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顾昕就成了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众多知名企业挂钩争抢的人才。然而,令老师和同学们不解的是,每当人家慕名欲与其见面商谈,他总是婉言谢绝。
“你是挑花眼了吧?!”2012年毕业临近,当顾昕再次拒绝苏州一家外资公司高薪聘用意愿后,热恋中的女同学终于忍不住对他责问起来。
“对不起,外面虽好那不属于我,四明再穷可那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毕业后,我得回老家去,以自己之力改变家乡的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体面生活。”至此,相处三年的“女朋友”如梦初醒,顿时明白了他一直不肯与招录单位接触签约的真正原因。可她真心不想离开繁华舒适的城市,也不希望深爱着的顾昕回那苏北“穷家”辛苦打拼。她在动用准公婆反复劝说无功情况下,便提出以与他解除恋人关系逼其就范,最终事与愿违竟真的导致两人分手。
就这样,乡情难舍的顾昕,放弃了令多少人想要得不到的高薪职业,拒绝了舒适的现代都市生活和诗意浪漫的爱情,毅然报名参加了苏北农村大学生村官招录考试,以绝对高分优异成绩获得优先选岗的权利,可他不为所动、义无返顾选择回到省级重点扶贫镇——四明镇,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起点。
带头创业,自讨“苦吃”作表率
他忘不了,那天当他兴冲冲手持介绍信,来到仅有几排平房的四明镇政府报到时,镇领导见他白净单薄、文质彬彬的样子,关心地对他说:“小伙子,刚出校门就入穷村,你恐怕一时吃不了那苦,如若将来干不下去又难干好,倒不如现在就直接留在镇机关工作,省得今后麻烦。”“谢谢您的好意!不过,我若图安逸、怕吃苦蹲在苏南就行,决定回来就是准备吃苦的,您看哪个村最穷就让我去哪个村哦!”镇领导见顾昕态度坚决,摇了摇头说:“那好,开明村整村拆迁搞万倾良田工程正需要人呢,你就到那去任党总支副书记吧!”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说到拆迁无疑涉及到农户意愿、财产赔偿、拆建安排等,而实施这一工程需对开明村1871个农户、5327个人口进行拆迁搬移,困难与矛盾可想而知。
初生牛犊不怕虎。顾昕到任后无所畏惧,服从村党总支安排,带着工作小组起早带晚,深入相关农户家中广泛宣传政策、讲明道理、寻求配合,因户制宜落实工作方案,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以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和“一碗水”端平的补偿政策,赢得众人的支持,所负责的农户都在规定时间内签下了同意拆迁合同,为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谁说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来镀金的?顾昕的工作就是不错。”2015年,看中他的镇党委有意培养决定他任宏达居委会会计。顾昕不负信任,不仅很快掌握会计业务,而且严格执行财务规定,为宏达居委会拿出了一套明明白白、干群公认的帐册。2016年初,镇党委又调任他任文明村党总支书记。在任不到一年时间,他跑镇到县为村里争取落实了4座农桥、1525米水泥路面和10万元集体现金收入。2017年底,全镇村级党组织换届,在老家建华村几十名党员干部强烈要求下,镇党委不得以同意顾昕回村参选,最终以高票当选。
自以为对本村情况熟悉了解的顾昕,到任介入方才感觉到,穷村不仅是缺钱、缺项目、缺技术,而且还缺少向上的思想、进取的精神及团结的力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些东西多年形成一时难以改变。”顾昕努力说服着自己,并寻求着解决的途径。他深知农村人“不见兔子不撒鹰”,你村干部不帮助大伙增收脱贫,他们是不会轻易信服于谁的。为能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顾昕独自跑遍全村每一块土地,将地型地貌、作物品种详细记录下来;深入到村内种养大户和贫困户家中走访,总结经验、倾听呼声;多次与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农民座谈,征求“五老”对党总支、村委会工作意见和建议。
“再过10年,建华村里的田就没人种了。”老支书的一句感慨触动了顾昕。他在调研中已经注意到,随着年轻人纷纷离村进城就业、务工,不少人家的农田被低价转租,更有甚者抛荒闲置,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也无形中减少了农民经济收入。顾昕想,若能将土地整合起来,把想种田、能种田的农户土地调整在一起,将无力种植及离村在外农户的土地调整在一起,由村统一转包,这样就可达到耕者有其田、不耕不减收的目的。
“说话算数?”“落字为凭。”一番努力,得知坐在家里就能拿钱,不少农户动心同意流转土地。可建华村地处偏僻,流转下来的土地几次公告但无人愿意接手耕种,一时间村中杂声四起,有人认为他:“没虱找虱挠、没心找心操。”
“要不,我先带个头?”2013年初,顾昕费尽口舌说服父母,同意他自认下150亩土地创办家庭农场。种田得要本钱,父母将聚着给他买房结婚的13万元积蓄全部拿出,又向县人社部门申请了10万元创业贷款。有了钱的他,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对农场进行规划,选用优良作物品种,实行集约化、机械化种植。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他这样做,既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这一年,他的农场除去田底流转金及常年用工工资,当年实现收入47万元。“种田也能挣大钱!”这让当初怀疑他兴办农场的人们,打心眼里佩服起顾昕来。
对此,顾昕并没有满足,在乘风乘势将农场面种扩大到500亩的同时,吸纳30户村民按入股的形式投入95万元,在村里成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无缝对接。“加工才能增值。”眼光长远的他自己又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里投资360万元,新建一座标准化粮食加工厂,申请注册了“荣昕”农产品商标,将农场及合作社社员所产粮食就地加工,通过网上推介向外销售,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农场综合年收入已上升到近百万元,为入社社员每户年新增收入5300多元。

发表评论

  • 人参与,条评论

热门阅读

栏目最新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