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幸福日记 > 正文

创建“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 共建绿色幸福家园

——探索创新社区治理的邛崃模式

6月25日,邛崃市“小背篼”公益行活动月启动仪式在邛崃河滨广场举行,幸福崃道沿线的10个村(社区)以幸福崃道“增白减绿”为目标,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继开展了“小背篼”公益行环保主题活动。通过“一社区一主题”的形式,由点到面,形成“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合力,实现了社区环保“变主动为被动”“变少数为全民”“变‘垃圾处理’为‘减白增绿’”的“三个转变”。公益服务品牌创建为创新邛崃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机制创新

激励垃圾分类参与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邛崃市委社治委在探索构建社区发展治理的绿色公益服务品牌时,首先想到了通过建立成熟的运维、激励、教育机制,鼓励“被动”等待分类变为“主动”收集分类。

创建“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 共建绿色幸福家园

通过发挥成都市邛崃社区发展基金会的“引擎”作用,今年暑期,邛崃市羊安镇团委在青年之家开展的“小巧能手·变废为宝·共创美丽羊安”环创手工制作暨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让多方共同参与关爱社区特殊儿童公益服务,激活了社区、社会组织、专职社工、社区志愿者的“四社联动”力量,同时,也让特殊群体儿童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要想实现居民环保意识在更深层次上的转变,激励制度不可或缺。在“小背篼”公益行的实践中,通过构建共享资源清单,形成了针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双重激励机制。让环保行为与积分相挂钩,形成积分换服务、积分换旅游体验等多种激励形式,不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品尝到环保行为带来的“甜头”。

协同共治

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环保

邛崃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共治的力量,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才能真正解决社区环保参与度低的问题。在“小背篼”公益行活动中,实现了多元力量共治共享。通过收集社区环保公益服务需求和问题,建立了社区环保公益服务“2+5+1”清单,让环保公益服务需求与供给实现长效互动。

创建“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 共建绿色幸福家园

有了共同的需求,便要有共同的应对。在实践中,号召幸福崃道沿线社区居民、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环境卫士小分队,引导其在本社区内开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宣传等工作,减少白色垃圾投放的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以“小背篼”公益行为契机,将社区环保行为准则融入小区自治章程,发动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制定社区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公约,并绘制公约形象墙营造多元力量共同爱护社区环境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环保公益资源的互联互通:借环保专家之“智”、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环保企业之“技”、润叶社工等专业社会组织之“力”,共同解决环保问题。

三项工程

助推人居环境绿色发展

社区环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社区环境自然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幸福崃道周边社区存在绿化面积少、垃圾桶分布少、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因此,发动社区居民、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游客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到绿化地带植被品种、围栏样式、垃圾桶数量等社区环境的微更新中,营造人人争当美丽家园建设者的良好氛围。

创建“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 共建绿色幸福家园

据了解,邛崃市计划建立50个“垃圾智慧回收站”,为了鼓励居民和游客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投放至“垃圾智慧回收站”,邛崃市委社治委在高埂镇率先试点以主题讲座+实体体验的形式,让参与者在互动中学习垃圾分类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实施“社区微更新”“垃圾智慧回收站”“绿化提升”三项工程,传统模式下的“垃圾处理”成为了多样化的“减白增绿”。除此之外,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家庭开展“小树苗成长计划”、“绘植物成长日记,念食物来之不易”等系列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记录,参与绿地景观打造,实现了社区的绿化提升。

“社区微更新”“垃圾智慧回收站”“绿化提升”三项工程同步实施下,传统模式下的“垃圾处理”变为多样化的“减白增绿”初显成效。

创建“小背篼”公益服务品牌 共建绿色幸福家园

“小背篼”公益行活动是邛崃市委社治委探索建立社区环保公益服务品牌的一次有效尝试,也是积极响应成都市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号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让邛崃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晴琴

发表评论

  • 人参与,条评论

热门阅读

栏目最新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