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写景美文 > 正文

郑州教育博客月刊 第12期

随着改革春风的不断吹进,我的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有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满堂灌“,发展到九十年代的“满堂问”,再到现在的“满堂议”了。

所谓“满堂议”就是课堂上学生针对老师的“切入点”,反复与文本对话,不断感悟,多次交流的一种方式。要让课堂有一个圆满的生成,我认为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是关键。他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反复阅读文本,从文本的人文内涵出发,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大多是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有的是文章的中心句,有的是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有的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文章中心确定的。现在,对六年级的大部分课文的“切入点”我都能很好地把握。

小学语文中选入的教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其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应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一夜的工作》我是以中心句“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切入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不难找出具体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内容,再加上补充资料,是周总理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高大;《凡卡》一课我是从凡卡的话“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切入的”。凡卡说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从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他不如课文中描写的哪些狗。这样,学生就能轻易地找到“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一段。然后进行分析、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鸟的天堂》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它所描述的“大榕树”长势茂盛时期的段落,确实是精妙生动,形象传神,其知识点与审美点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读文章时便感受得到。因此,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推敲细读,品味其美。有的说,“情”字无不贴切地描绘了树叶一片挨一片,层层叠叠的动态美;有的说“明亮”一一词更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色彩鲜艳,富有光泽的色彩美;有的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写出了鸟儿生活环境的幸福美好,隐隐透露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由于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学生在细读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体会了字里行间的优美意境,领悟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同时在潜意识中,受到文章中美的词语所蕴含着的美美的境和美的情的熏陶、感染,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美的向往和渴求。

教学实践告诉我,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只是课上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还要由文章的“切入点”想开去:想哪些内容是学生很容易感悟到的,课堂上怎样给以正确的评价;想哪些内容是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才能感悟到的,就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有更精彩的发挥;想到有的课文学生只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还不够,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补充一些资料,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学生由文章的切入点想开去,有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理解,也可能会谈一些不着边的内容,这时,教师要靠自己的教学机智去引导。如我在讲《一夜的工作》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内容,有一个学生却找到了“我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周总理赶快把它扶正”。课堂上,我没有去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引导他,告诉他什么是小转椅,他并不是不好的椅子。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能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又能根据“切入点”想开去。它让我实践着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让我拥有一股不断创新的激情,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地张扬!

网址:

发表评论

  • 人参与,条评论

热门阅读

栏目最新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