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百家荟萃 > 正文

外公的复员证

外公的复员证


外公的复员证



文/田 祥

2016年,刚过完建军节的第二天,外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整理遗物时,我又看到了他那本珍藏了半个世纪的军人复员证。依稀记得,孩提时,我就曾看到过这个小红本本,那时候的封皮还是鲜红的,如今已经老化泛黄,内页也已变得斑驳残缺。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最激烈之时,外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笔从戎,那年他才17岁。1953年初,他所在部队被拉到鸭绿江边。正准备渡江的前夕,传来了停战的消息,部队又被拉了回来。外公曾说:“当年参军,就是为了能在战场上为国尽忠。”没能实现战场建功的梦想,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从边境撤回后,外公在湖南军区独立13团服役了三年,从副班长的岗位上复员返乡。

1973年,益阳县人武部为他们那批军人补发了复员证。这个小红本,是对外公当兵经历的鉴定,浓缩了外公一辈子的军旅回忆。他视若珍宝,用红丝巾包了一层又一层,压在衣柜最底下。我家和外公家相距不远,都在益阳市资阳区民主垸,地处洞庭湖畔,常遭水患。听说70年代时,家乡发生了一次严重内涝,一夜之间,外公家中被灌入齐腰深的水,他不顾房屋倒塌的危险,冲进里屋从泡水的衣柜中翻出复员证,小心翼翼地晾干。后来外公家又经过多次搬迁,家中物品有的丢弃,有的遗失,唯有这本证书一直带在身边。有一次,外婆曾不解地问他:“这个证书又不能当饭吃,留着有啥用?”外公的回答很坚定:“它是我当兵的见证,国家如果再有战事,我还要二次入伍哩。”

不光是这本复员证,外公对一切与部队有关的物品都很珍视。这些年,地方民政部门逢年过节都要给复退军人送些年画和挂历之类的,外公总是将年画张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历用完后,也总是舍不得扔掉,久而久之,家中的军事主题挂历积攒了厚厚一摞。我考上军校后,送给外公一双“三截头”皮鞋,听我外婆讲,这双鞋我外公整整穿了十年,鞋底磨平了还舍不得扔。


外公的复员证


外公有9个孙子和外孙,在我印象里,所有的孙辈当中,外公对我最为关注和关心。每次我休假回来看望他,他总是老远就颤巍巍地迎出来,一边兴奋地念叨着我的小名:“新良来喽!新良来喽!”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我左瞧瞧右看看,嘘寒问暖,问这问那。表弟表妹时常羡慕我,说凭啥外公偏爱我,每当这时,我就反问他们:“谁叫你们不当兵呢?”

也许因为我延续了外公的从军梦,他对我在部队的工作生活情况特别关注。15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考军校以两分之差落榜,心情万分失落之际,外公打电话到连队,鼓励我不要灰心气馁,来年再考。那时农村还没有普及电话,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到集镇上给我打这通电话,年近七旬的外公一大早就出发,步行了十多公里。第二年,我以优秀成绩考上了军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外公又托我母亲带话给我,提醒我不能骄傲自满,到了学校要遵规守纪,刻苦学习。

外公的一生虽然很平凡,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事迹,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军人本色,实在难能可贵。外公返乡后,一直在农村务农,期间先后当过基干民兵、民兵营长,后来还当过大队书记,在基层为群众服务了二十多年。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村民勤劳致富,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外公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思想境界却很高,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以老革命自居。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比较贫困,上顿不接下顿是常有的事,外公家也不例外。母亲回忆,那时她和四个弟妹一年到头吃的都是晒干的红薯丝,难得见到半点儿油星,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外婆便劝外公拿着复原证书去找政府,看能不能帮助解决点实际困难。每当这时,外公便毫不犹豫地说:“优抚的事政府会有统一安排,我是党员,是复原军人,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后来,外婆觉得再怎么劝他都无济于事,索性再也不提要优抚的事了。

九十年代,国家的经济开始发展上来了,逐步对复退军人给予一定的补助,从最开始的每月几十元,到后来涨到每月近千元。对此,外公感到很满足,逢人便说党和政府好。每年,他还会从不多的优抚金中拿出一部分,资助有困难的乡邻。

外公一直都以我选择军营而自豪,而我也一直以外公为学习的榜样。记得那年冬天,我当兵走的那个傍晚,天空飘起了雪花。外公转了几趟车,赶到人武部来为我送行。透过爬满霜花的车窗,我一眼看到佝偻瘦小的外公,夹杂在送行的人群当中向我挥手,心中不禁一阵酸楚,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不能辜负了外公的期望。

如今,虽然外公已离开了我们,但只要看到那本见证他一生光荣与梦想的军人复员证,就好像看到了外公的言传身教,告诫自己,不要忘了初心!

发表评论

  • 人参与,条评论

热门阅读

栏目最新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