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口述 > 正文

转塘故事57:“船校”岁月的记忆

口述人:李雅珍 原杭州挂车厂副厂长

  今年我75岁,是一名党员。我出生在萧山。1952年,全家搬到龙翔桥学士路居住,我就到清泰街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到杭州第七中学读了三年初中,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杭州机械专科学校(后改为杭州船舶工业学校)。

  记得当时刚来到学校,既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学校安排我们住在现在方家畈的农民家里,我们10个同学一起住在小前厅,这就算是临时宿舍了,现在转塘派出所的位置是我们学生当初吃饭的地方。起先上课也没有教室,我们得先去参加建校劳动,工人们先造宿舍,我们帮他们搬砖头。

  宿舍造好后,先不隔间,拿来给我们当教室用。我们机专班有五十多名同学,只有六名女同学,即使是下雪天,男同学也和他们一起挖沟,沟挖好后,把大石头放进去,造房子的工人用水泥一层层抹上去,再叠上大石头,再浇一次水泥,这个房子很牢固,成为我们上课用的教学楼,现在叫慎思楼,慎思楼于1961年造好,一直使用至今。

  以后学校把之前的教室一间一间隔开当作学生宿舍,12名同学共用一间宿舍。那时候没有洗澡的浴室,没有洗脸的水,我们洗脸洗脚都要到学校门口的河里去洗。一到夏天,几个女同学拿一张席子,到大诸桥洗澡,有几个同学先拿着席子帮我们遮挡,其余同学在里面洗澡,洗好后再轮换。那时候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我们仍然坚持读书学习。

  我们是国家培养的供给制学生,在学校里吃饭免费。每次吃饭,学校都用一只大桶,我们一人拿一碗,排队取饭,一只碗盛一盘菜,一个组十名同学就分到十小碗菜。这时候正是国家最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很紧张,不少人吃蕨菜根代粮,但学校还是保证我们学生有饭吃。像我们女同学每人一碗饭一碗菜勉强能吃饱。但男同学常常是不够吃的。学校里艰苦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63年,后面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

  我们学校原先是大专学校,学制五年。后来把大专全部改为中专,学制四年。到1972年,我们招了工农兵中专,学制又改为三年,我们这批学生是读着大专的书,拿着中专的工资(大专毕业一年工资45元,中专工资30.5元),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这是当时的口号,1964年我被分配到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二年转正,工资调到一年35元。后来学校变工厂(四四五厂)。1997年,改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到2018年6月30日,整个之江学院搬到了绍兴柯桥。

  这是近六十年,我们学校的一个变迁历史的缩影。

请支持知识付费阅读!感谢!

推荐度:

发表评论

  • 人参与,条评论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